江南JNSport体育

广州如何探索超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治理路径?听听专家怎么说

2025-08-02 10:03

  广州是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40多年的实践中,多次结合大型体育赛事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十五运会举办之际,广州如何继续探索超大特大城市名城治理的有效路径?在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7月29日召开的“全运年看广州系列发布会——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3位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解读。

  在国务院批复的四版总体规划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性质一以贯之,这是国家对广州持续探索名城保护发展路径的要求。由古至今,广州的城市空间战略布局,都体现了文化与自然协同发展的山水营城理念。从古代“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到2000年战略规划的“山城田海”,再到面向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一脉三区、依山达海、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以珠江水系为脉络,形成北部山林生态区、中部沿江都市区、南部滨海新城区三片区域,推动山水连城、融湾入海。

  自1999年首次公布《名城条例》以来,广州建立了贯穿名城保护全过程、全链条的各层级法规政策体系,创新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融合的实施机制,创设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考古前置等制度,制定促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激励优惠政策,引入多方力量参与保护利用,形成T.I.T创意园、泮塘五江南JN体育约、民间金融街等典型案例,探索出一条超大特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

  广州的《名城规划》是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的,其核心内容纳入市级国空。广州还实现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共17类、48项名城专题数据矢量化,纳入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实现“一键审查”,为规划设计和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探索运用遥感测绘、传感网络、人工智能、BIM/CIM、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数智技术,实现遗产智慧化监管、交互展示。

  历史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文化是城市精神的源泉,我们在本次规划中通过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推动未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把更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保下来”。我们这次梳理了广州在中华古代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延展到近现代民主革命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历程,讲好广州的“大历史”。同时,也在规划中挖掘城市和社区发展的共同记忆,保护了一批传统街巷和建筑,留下广州人生活历史中的许多“小故事”。

  把城市厚重的历史文脉“亮出来”。例如挖掘珠江文化带的海防江防、商贸运输、工业发展形成的不同时期遗产,梳理历史城区两千多年沉淀的城墙遗址、历史水系、人文故事,在未来的城市更新中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并且通过公共空间设计、历史信息标识等方式把广州的文化底蕴更好彰显出来,形成市民可感知可体验的人文空间。

  把多元的历史文化空间“用起来”。我们这次不仅是名城保护的宏观系统谋划,也在具体的街区和建筑保护利用行动上做了很多探索,加强政府导向,支持广大业主和市场力量,参与到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中,支持发展创意创新等新功能,探索传统建筑宜居水平的改善,让历史文化遗产更多地融入到广州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广州传统街巷作为线性城市公共空间,与岭南地区气候特征、河涌水系、商贸文化及居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城市历史文脉和市民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我们在保护规划中对传统街巷进行了“分级+分类”及鼓励活化利用的保护策略探索。

  深入分析广州传统街巷空间肌理、历史文脉、功能形态、界面风格等特色,将传统街巷分为骑楼街、非骑楼特色商街、滨江风貌街、林荫文化街、涌边或涌上盖特色街、传统麻石生活特色街、其他近代风貌街等八种类型。这些类型丰富的传统街巷展示了广州千年营城历史印记,是广州城市风貌特色的精华所在。

  依据不同类型传统街巷的历史文化价值、整体风貌、现状尺度、界面特征等因素将其分为三级,落实各类型街巷的整体保护、协调保护、底线控制的三级保护策略,制定类型分级保护指引,明确不同类型街巷的保护重点与控制要素,避免城市更新中的类型混杂与特色消解。例如,对一级骑楼街的保护,强调保护骑楼街风貌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严格保护骑楼街走向、高宽比、断面形式、特面、建筑单元的面宽韵律,严禁拓宽街巷,合理保护修缮骑楼建筑等。

  通过“分级+分类”的精细化管控指引,在避免传统街巷空间历史文化特色流失的基础上,注重激发街巷活力,加强特色业态传承、功能创新发展、街巷智慧赋能等活化利用策略。在新版保护规划指引下,还要持续探索传统街巷保护与更新的机制、路径、模式、政策支撑以及制度构建,使“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更好地实现老城区新活力的目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谷歌地图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