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JNSport体育

書寫中華文化傳承JN江南·(中国区)体育官方网站-JN SPORTS發展山西答卷

2025-08-27 09:34

  江南JN体育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山西作為歷史文化資源大省,肩負著守護文明印記、賡續歷史文脈的重大使命。

  近三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省扎實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涌現出一大批導向正確、舉措得力、成效顯著、群眾滿意的優秀實踐案例和創新成果。

  今年5月,省委宣傳部啟動全省文化傳承發展典型案例推選申報工作,獲得各地各部門積極響應。經嚴格評審,從301項有效申報案例中,最終遴選確定15項全省文化傳承發展典型案例及5項入圍案例。這些案例代表性突出、示范效應顯著。以此為縮影,反映出我省文化傳承發展取得的扎實成效與蓬勃活力。

  今年6月在2025年度“技能山西”職業技能大賽中,“90后”女考古探掘工武曉俊以精湛技藝摘得考古探掘組桂冠。賽場上,處處青春洋溢,年輕選手成為主力軍。其中,“90后”選手佔比超過60%。

  三年來,我省強化文化傳承領域人才培養與制度創新,筑牢傳承根基,在傳承人梯隊建設、文博工作創新、思政教育融合等方面涌現出一批生動案例。

  在基層文保人才儲備方面,2022年起實施的文物全科人才培養計劃已招錄335人,其中232名在校生經過專業培訓后正參與全省“四普”工作,這批定向培養人才將保障未來30年基層文保工作的可持續性。同步構建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保護評估體系頗具前瞻性,自2016年首創以來已完成5輪全覆蓋評估,通過數字化管理和閉環整改機制,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街區保護提供了范本。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呈現科技賦能新態勢,雲岡研究院三年來取得突破性進展:完成80%洞窟數字化建檔,研發新型修復材料,運用3D打印技術在全國多地舉辦巡展,並建成智慧景區提升游客體驗。通過組建聯合研究生院、舉辦國際學術會議,推動中國石窟文化走向世界。傳統藝術傳承上展現創新思維,太原市晉劇藝術研究院構建“院校+基地+劇院”協同育人模式,培養青年演員復排經典劇目30余部,惠民演出200余場,更走出國門參與國際文化交流。

  中醫藥文化傳播與教育融合形成特色路徑,省衛生健康委分級宣傳體系覆蓋400余所學校,編印10萬冊繪本實現文化啟蒙可視化。山西中醫藥大學將中醫藥文化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依托國家級博物館開展百余場科普活動,構建起從幼兒“百草園”工坊到高校研究的完整傳播鏈。這些實踐通過科技賦能、教育融合和機制創新,使千年文化瑰寶真正“活”在當下。

  西周時期的晉侯鳥尊、商代晚期的龍形觥、春秋晚期的侯馬盟書、北朝至唐代的佛教造像……展廳裡,一件件華夏瑰寶無聲講述著中華文脈的賡續。注視著它們,觀眾眼中滿是對燦爛文明的驕傲。

  三年來,我省系統推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增強文化傳承領域發展動能,在低級別文物保護、博物館建設、非遺與旅游融合創新等方面形成一批標杆案例。

  面對低級別文物數量龐大、基層財力有限的困境,山西先行先試,2023年起探索利用政府一般債券進行低級別文物保護及安全監管平台建設。截至2024年底,累計投入5.83億余元實施500余處保護項目,該舉措獲評國家文物局“2023年度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十佳案例”。同時,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關注下,我省組建省市縣三級工作專班,統籌省文物局與臨汾市成立專項團隊,全方位、高標准推進創建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通過裸眼3D、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復原古都盛景,紀錄片《何以中國》等媒介傳播使其文化魅力深入人心。

  “博物館之城”建設成果顯著,太原市構建“制度+規劃+人才”保障機制,建成41座備案博物館及65座類博物館,形成超百家博物館矩陣。北齊壁畫博物館、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相繼開放,晉祠博物館等評定為國家一級館,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國際巡展開創虛擬合璧先河。文化闡釋深度拓展,山西博物院聯合16家機構推出“變局——春秋時期的晉與秦”特展,以春秋歷史映照當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榮獲2025年度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重點推介項目。

  非遺活態傳承展現新活力,百年老字號乾和祥茶庄打造類博物館,展出百余件歷史器物並數字化展示茉莉花茶融淬技藝,入選全省非遺與旅游融合優秀案例。

  一系列舉措通過資金機制突破、科技賦能展示、傳播方式創新,推動文化遺產從專業保護走向大眾共享。

  “為了掩護鄉親們安全轉移而壯烈犧牲的王尚元,連送三子參加八路軍的英雄母親李改花,犧牲時才13歲的抗日小英雄李愛民……”5月24日,在第十三屆八路軍文化旅游節《太行山上》表演中,這些英雄姓名和往事得以再現。通過連續舉辦八路軍文化旅游節等活動,武鄉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傳承紅色文化,助推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

  三年來,我省深化藝術傳承與文化鑄魂實踐,賡續歷史文脈,在深耕紅色故事、創新非遺系統性保護、立體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等領域涌現出一批鮮活案例。

  在紅色文化挖掘方面,《山西抗日根據地紅色文化經典文獻大系》聚焦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三大抗日根據地,系統整理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建設成果,為構建紅色文化研究體系奠定基礎。非遺保護與傳承體系持續完善,由省委宣傳部指導、省文旅廳與山西大學共建的山西非遺研究院,整合“政產學研用”資源,推出《山西非遺藍皮書》等標志性成果,設立全國首個非遺學交叉學科博士點,創新開展“非遺正青春”活動,為破解傳承難題提供了強有力的學術和人才支撐。

  全省地方文化節慶活動異彩紛呈,長治武鄉八路軍文化旅游節弘揚太行精神,臨汾堯文化系列活動溯源華夏德孝文明,運城關公文化節全球傳播忠義仁勇理念,大同雲岡、朔州右玉、晉城太行山等節慶活動則各具特色,生動展現了石窟藝術、邊塞風情與山水人文。大同市深入挖掘2300年民族融合史,以雲岡石窟、長城、恆山等文化遺產為載體,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大同”文化理念,深刻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歷程,著力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文化對外傳播創新成效顯著,影響力持續擴大。山西衛視《首席體驗官》第四季邀請外國青年來山西沉浸式體驗春節非遺,海外曝光量十日突破1151萬次﹔《我是傳承人》系列以中英文視頻聚焦山西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用年輕化表達鏈接傳統與現代﹔“屋檐上的文脈”活動挖掘古建時尚基因,三個月誕生多條爆款短視頻。這些案例構建起立體文化傳播矩陣,有效提升了三晉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用手順著一個方向推磨,直到手掌發熱,這樣推出的漆面才會光亮如鏡,有溫潤如玉的質感。”5月2日,在平遙現代工程技術學校,漆藝專業教師正向身邊的學生講述平遙推光漆器。近年來,平遙逐步構建非遺傳播體系,形成了推光漆器、木版年畫、面塑、彩塑、剪紙等20余個傳習所(工作室),開展豐富多樣的研學活動。

  三年來,我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新路徑、新模式、新成效不斷涌現。5項入圍案例亦覆蓋廣泛、亮點突出。

  在方志文化傳承發展工作中,許多珍貴舊志面臨著文獻散佚、解讀困難、傳承斷層等問題。省委黨史研究院(地方志研究院)通過舊志典籍整理、學術研究深化與普及推廣,有效破解難題,實現文化傳播廣度與學術深度的雙提升。在語言文化保護領域,由省社會科學院(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組織、語言研究所編纂的《語海》收錄近9萬條成語、諺語等語言精華,1170萬字的編纂成果獲國家出版基金支持及多項圖書獎項。

  特色博物館建設亮點紛呈。省作協打造山西文學博物館,活化現當代文學記憶﹔山西銀行建立山西金融歷史文化博物館,全景展現晉商金融文脈﹔省實驗中學首創古建筑校園博物館,探索傳統文化育人新模式,形成“修繕保護—多維展陳—教育創新”的實踐體系。

  非遺活態傳承與文旅融合成效顯著。平遙以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為核心打造“匠心研學”項目,建設漆器博物館與研學基地,年均接待游客2萬人次,帶動就業50余個,獲評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等。同步啟動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紀錄片項目,通過創新敘事與融合傳播,帶動全網播放量超500萬次,文旅搜索量增長80%,有效破解傳統村落形象單一困境,實現文化傳播與文旅富民的雙贏。

  三晉文脈綿延千年,今朝傳承氣象萬千。在這些案例之外,仍有許多鮮活生動的傳承故事,正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當下,全省各地蓬勃涌動的傳承活力,正凝聚為文化自信的磅礡動能,為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注入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記者康少瓊)

  “今年前9個月我家收入一共3.1萬多元,僅通過土地流轉種植馬鈴薯和在基地干活,收入就增加了1萬多元。”在山西省陽泉市盂縣東梁鄉東梁村,村民王建明掰著手指算起豐收賬。…

  戴上眼鏡,躺在沙發上,眼前出現虛擬場景:自己仿佛在飛躍高山峽谷,雄鷹不時從身旁掠過,風聲呼呼作響。忽然,一個360度的大轉體,讓人發出驚呼,倍覺興奮。…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谷歌地图 百度地图